为深化人民法院调解员“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实践,推动形成“社会调解优先”工作格局,全方位提升人民调解组织的专业素养,全面落实人民调解“分流案件、就地化解”的优势功能,同时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全覆盖工作,5月9日,黄石港区人民法院驻区住房保障局法官工作室在区住房保障局揭牌成立。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程俊华,区住房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辉,区住房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秀梅,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银东明,区法院挹江法庭负责人李翩等人出席法官工作室揭牌仪式并参加座谈。
座谈会就设立法官工作室的思想理念、功能定位、目的意义及工作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程俊华指出,设立法官工作室对践行“辖区法官”机制意义重大,法官工作室系固定联络、定点指导人民调解员队伍的载体和桥梁,既可以快速提升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又能够充分彰显区法院和区住房保障局合力治物业纠纷顽疾的决心。未来两部门更要用好这个平台,争创更多“无讼社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陈辉表示,前期法院和住保局联合举办的两场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培训会及“法官+社区”诉前联调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此次揭牌既能以工作室为“桥梁”深入基层,靠前了解、提前研判基层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从专业化的视角预先开出“良方”;又可以通过下沉专业知识,补强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专业素养。是助力基层善治化纠纷、填缝隙、补漏洞的重要切口。
银东明表示,在区住房保障局设立法官工作室既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也是助推区红色物业全覆盖工程的有力抓手。一是有利于充分激活社会调解力量,将非诉机制挺在前面,通过利用人民调解员组织这张“过滤网”,将来源于社会的物业纠纷等矛盾回归社会解决。二是有利于快速夯实民间调解基础,以法官工作室为平台,源源不断地向民间调解组织输送专业知识,全方位提升民间调解组织的专业素养。三是有利于持续强化诉源治理工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将物业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而释放更多的司法资源,保障法官对个案投入足够的精力,促使案件审理提质增效。
座谈会后,与会人员还就各自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能定位、创新规划进行了分享和互鉴。
下一步,该院将以法官工作室为前沿阵地,加大司法资源下沉力度,走好群众路线以激活重组社会自身力量,充分发挥社会自治广泛性面向与国家干预专业化面向的双重优势,持续探索物业纠纷等类案诉外调解机制的理论构造、逻辑框架、程序建构等,让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用法治之笔在“小法庭”上描出“大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