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黄石港区人民法院在市府路小学开展“法治护航 守‘未’成长”主题普法活动。活动通过案例解读、互动问答、视频教学等多元形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贴近校园生活的生动内容,引导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颗“法治扣子”。
该院法官助理李娜以“法律是什么”的提问开场,并巧妙运用“红绿灯”“保护伞”的通俗比喻,生动阐释了法律“规范行为”和“保障安全”双重作用。
随后,李娜紧密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核心条款,重点围绕“年龄与法律责任”进行讲解。她细致讲解了8岁、12岁、14岁等关键年龄节点所对应的不同民事、刑事责任。“即便因年龄从轻处罚,违法记录也会伴随终身,法律红线永远不能触碰。”李娜为在场学生敲响警钟。
针对校园场景中的法律疑问,李娜通过“情景还原”的方式解析法律边界。面对校内教育惩戒的界限问题,她明确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罚或变相体罚属于违法行为;当谈及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时,她给出了“及时报告、保留证据、必要时报警”的具体建议,并告诫学生“以暴制暴”不可取,法律才是最有力的保护武器。
此外,活动还结合河北邯郸初中生犯罪等真实案例,深刻揭示了吸烟、旷课、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严重不良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警示学生约束言行,小错必纠。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题视频,以“动画+真实案例”形式直观再现了青少年因沉迷网游、交友不慎而滑向犯罪深渊的全过程,深刻展现了犯罪对个人前途、家庭幸福乃至社会秩序的巨大破坏。视频中的实用建议,让学生们在沉浸式观看中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
针对校园场景中的法律疑问,李娜通过“情景还原”的方式解析法律边界。面对校内教育惩戒的界限问题,她明确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罚或变相体罚属于违法行为;当谈及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时,她给出了“及时报告、保留证据、必要时报警”的具体建议,并告诫学生“以暴制暴”不可取,法律才是最有力的保护武器。此外,活动还结合河北邯郸初中生犯罪等真实案例,深刻揭示了吸烟、旷课、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严重不良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警示学生约束言行,小错必纠。
现场还播放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题视频,以“动画+真实案例”形式直观再现了青少年因沉迷网游、交友不慎而滑向犯罪深渊的全过程,深刻展现了犯罪对个人前途、家庭幸福乃至社会秩序的巨大破坏。视频中的实用建议,让学生们在沉浸式观看中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
“港法进行时”作为黄石港区人民法院持续打造的法治文化品牌,始终聚焦未成年人的司法需求。该院将持续创新普法形式、丰富内容载体,将法治宣传送到更多青少年身边,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稳固的“法治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