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法院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人民法院报》刊发 | 黄石港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叶宇署名文章: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5-03-31 16:56 来源:人民法院报 阅读:91

330日,《人民法院报》刊发黄石港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叶宇的评论文章《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文章探讨了人民法院在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职能,提出“党建领航”“主责深耕”“协同共治”“科技赋能”“服务创新”五项具体举措,参与矛盾源头化解、推动健全解纷机制、提升矛盾化解工作实效。

《人民法院报》2025年3月30日第2版

《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将“推动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机制”作为重要任务加以部署。我们要把参与矛盾源头化解、推动健全解纷机制、提升矛盾化解工作实效摆在重要位置,为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以党建领航,筑牢多元解纷战斗堡垒。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源头预防和多元解纷全过程,确保司法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等前沿阵地设立党员责任区,明确党员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开展党员示范调解,凭借党员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公正无私的态度,带动全体司法工作人员提升调解能力与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调解工作的信任与认可。要将党建引领成效切实转化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实际成果,建立党建工作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考核、同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多元解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

以主责深耕,厚植多元解纷坚实后盾。人民法院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必须紧扣审判执行主责主业,实现案件审理“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牢固树立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司法理念,处理好案件的调判关系,进一步优化案件分流机制,将适宜调解的案件及时引导至调解程序,以求极致的态度,做深做实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要将改革工作融入日常、抓在平时、嵌入业务,推动改革与业务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搭建功能完备的线上线下诉调对接平台,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纠纷在线受理、分流、调解、司法确认等功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的业务指导,增强基层社会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同时,建立调解工作监督机制,对调解过程进行跟踪监督,确保调解工作依法、公正、有序进行。

以协同共治,汇聚多元解纷强大合力。构建中国特色“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新格局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党领导下内外联动、上下协同、有序衔接的多元纠纷解决格局”。党领导下的协同共治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基础和保障。要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矛盾纠纷问题。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矛盾纠纷信息的实时互通、资源共享,提升工作效率。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丰富解纷力量、提升解纷专业性。发挥社会组织在专业、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与行业协会、商会、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聚焦行业性、专业性纠纷的调解工作。要鼓励企业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支持企业设立内部调解机构,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因管理、运营等产生的矛盾纠纷,还能延伸至其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

以科技赋能,提升多元解纷实际成效。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的重要变革,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加强人工智能服务多元解纷和社会治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写明的应用范围之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解纷平台。通过对海量案件数据的分析,挖掘矛盾纠纷的规律和特点,为纠纷预测、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通过对各类社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苗头和趋势,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助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要开发智能调解系统、推广智能化调解工具,利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矛盾纠纷的自动识别、分类和调解方案的智能生成,提升调解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调解服务模式,提高调解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让多元解纷服务真正触达每一位有需要的群众。

以服务创新,延伸多元解纷精细触角。创新司法服务,延伸多元解纷触角,是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具有深远意义。要开展巡回审判,定期组织法官深入基层,将法庭搬到乡村、社区、企业等当事人所在地,方便群众参与诉讼,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通过公开审理案件,向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在全社会范围营造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的浓厚氛围,全方位提升民众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筑牢法治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在基层社区、乡村设立法官联系点,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定期驻点办公。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的法律需求,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法律服务。同时还可以收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法院改进工作提供参考。要善于从基层司法实践中捕捉社会治理体系的潜在问题与薄弱环节,深入剖析问题产生根源,提出切实可行、具体细致的改进措施与建议,助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法治的社会环境注入强大的司法动力。